新闻中心NEWS

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川报观察】九十九条哈达献恩人——四川能投集团派驻“第一书记”倾力帮扶纪实

文章来源: 川报观察   发布时间: 2019-06-13 18:34:51


凉山能投新村

    4月19日,99条洁白的哈达围戴在脖子和身上,赵登全热泪盈眶。

    这天,是赵登全结束在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东尔村驻村“第一书记”两年扶贫生涯的日子。

甘孜州乡城县东尔村第一书记赵登全与村民在一起

    临别之际,东尔村64户老百姓乌泱泱来了近百人送别,大伙用圣洁的哈达,向他表达着由衷的感激之情。

    那天,四川能投集团派驻东尔村的第一任驻村书记李昊东、接替赵登全的第三任驻村书记王旭也都在场,和乡亲们一起话家常、说感动。

    从2014年开始,这三任四川能投集团派驻的“第一书记”接力帮扶,在这个偏远山村倾注最多的心力和最深的感情,在四川能投集团及其所属的川能水电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带领东尔村脱贫摘帽奔小康。

这是一场马拉松,更是一场接力跑。

    截至目前,四川能投集团已在全川30个县、46个村派驻了37名扶贫干部和26名“第一书记”,经过能投集团的大力支持以及派驻干部的努力奋斗,已有13个村实现脱贫摘帽。派驻的“第一书记”中,李昊东、吴桥两人先后获得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从高原藏区到乌蒙山区,从凉山彝区到秦巴山区,肩负扶贫攻坚的神圣职责,胸怀对贫困群众的真切关怀,这些“第一书记”们日以继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一场接力跑

三任“第一书记”接力帮扶藏区山村

    2014年10月,李昊东主动请缨,到东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次来到这个深山里的乡村,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全村没有一个厕所,猪羊满村跑,猪粪羊粪满地都是;村里的贫困也超出他的想象,全村64户383人仅靠种核桃、包谷、荞麦为生,挖虫草、松茸补贴家用,村里还有15户80人贫困户,户均年收入低于2360元。

    李昊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村里修厕所。“从改善卫生条件开始做起。”李昊东说,他向四川能投集团申请了50万元经费,用于修建卫生间,村民投工投劳,县里备沙备料,大家一起忙活了几个月,终于让村里每一户都拥有了宽敞明亮的卫生间。“不光是修厕所,还给他们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沐浴器、洗手台、梳妆镜,洗澡也方便了。”李昊东记得,卫生间交付的那天,村民们就像过节一样高兴。

    两年驻扎高原,赵登全的皮肤早已晒得黢黑,像个活脱脱的“康巴汉子”。2017年初,原本在四川能投水电集团永安电力股份公司负责供用电管理的他,主动来到乡城县,接替李昊东担任东尔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登全到了村里,首先也从卫生习惯抓起。修猪圈羊圈,将牲畜从敞养改变为进圈。“硬件卫生设施完善了,软件的卫生习惯还很欠缺。”赵登全说,当地村民不喜欢开窗子,走进家里会有味道;衣服、被子不叠,都是堆在一堆,时间久了也有酸味……他挨个到村民家中讲解,让村民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一小时,给每家每户拉起绳子挂衣服,他甚至在休假回家时专门向妻子请教怎么叠衣服,然后再挨家挨户教给村民。

甘孜州乡城县东尔村第一书记赵登全查看花椒树苗生长情况

    “说起来真的就是一些小事情,但要改变习惯是很难的。”赵登全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点一滴地做着这些“小事”。在他看来,“小事”其实不小,一件件“小事”背后是脱贫攻坚的神圣责任,更饱含“第一书记”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

    今年4月,来自四川能投水电集团资中龙源电力有限公司的王旭接任赵登全的工作,成为四川能投集团派驻东尔村的第三任“第一书记”。王旭准备接力前两任书记的工作,继续改善村民的卫生习惯,久久为功,“有了好的改变还需要保持下去。”

一次大发展

“第一书记”创新思维进行产业扶贫

    刚到东尔村,赵登全发现,当地群众饮食多以肉类、奶制品为主,村民买蔬菜来回要骑摩托车两小时,到距离村子30公里的县城才能买到。因为长期吃高热量食品,三四十岁的村民掉牙齿的人不少,高血压、高血脂的得病率也很高。为了改变村民的膳食结构,也方便他们吃蔬菜,赵登全向四川能投集团争取到16万元资金,以向群众发放补助的形式创新性地开展庭院建设。

    走进东尔村的每一户农家,现在都会看到用鹅卵石砌成的规则的蔬菜种植台,每户群众都发放了种子,种植了海椒、西红柿、生菜等不同品种的应季蔬菜。“院子里种蔬菜,既美化了庭院,还不需要跑到县城去买菜。”看着翠绿的蔬菜种植台,村民多则高兴地说。

四川能投集团普格三阳养殖基地全貌

    “教他们种,还要教他们吃。”赵登全说,有些村民不会择蔬菜、也觉得炒菜麻烦,种了菜也不见摘来吃,他还要经常督促,甚至教村民炒菜。

    东尔村只是若干个贫困村的缩影。四川能投集团派驻的“第一书记”们创新思维,帮扶贫困村发展产业。

    李晓川的身份,除了是四川能投集团派驻绵阳市三台县双乐乡王家堰村的第一书记,还是奕川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绵阳市稻鳅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在王家堰村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用水产养殖助力村民脱贫增收的新路子。

    奕川水产养殖合作社实行“稻、鳅、鱼”生态循环共育产业模式,品质好、全生态,2017年生产优质大米1.2万余斤、混养的泥鳅和鱼1万余斤,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2018年加大鳅苗投入,扩大养殖面积,回收成品鳅20万斤,实现成品产值240万元,泥鳅苗产值100万元,综合产值突破300万元。合作社采取按照“土地+劳动力”的入股方式,大力推行“4321”的利润分配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当地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产业”的脱贫致富路。通过产业扶贫,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王家堰村63户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所有贫困户年分配红利户均达到4000余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额外增加务工收入2万余元,为脱贫退出增强了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农户实现土地入股分红。23户贫困户修建了新房,房前鸟语花香,屋后绿树成荫。一到傍晚,人们或漫步在鱼塘鳅池边,听取蛙声一片;或聚集在鳅池旁的文化广场,跳舞打篮球,其乐融融。

    在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洛博村,“第一书记”阿约克布带领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成立洛博村养殖合作社,入股26.4万元到普格三阳畜牧有限公司,进行养殖产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协助贫困户办理产业扶持基金无息贷款,入股普格三阳公司,年底分红。   

    在凉山州昭觉县庆恒乡解放村,“第一书记”曲木日坡大力发展“1+X生态林业产业”,利用荒山荒坡、房前屋后等新栽种核桃7.5万株;利用土地轮歇,种植萝卜等反季节蔬菜187亩;利用村级产业扶持资金1.8万元,购买3头牛进行喂养……预计今年人均增收1580元以上,全村养老保险实现应缴尽缴。

    在广元市剑阁县长岭乡金像村,“第一书记”杜鹏带领村民发展以核桃、海椒种植和生猪、土鸡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整合扶贫专项资金5万元和群众投工投劳,实施金像村柑橘产业园工程,种植柑橘50亩。

    在宜宾市叙州区龙池乡石龙村,“第一书记”何筱墙带领老百姓新种植李子200余亩,优质橘子50余亩;在石龙村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引入种养殖大户4户。通过就业帮扶和各种产业扶持及政策兜底实现石龙村贫困户42户均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通过石龙村集体经济入股固定分红,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前的空白达到现在的8800元。

一场马拉松

脱贫不是终点,还要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东尔村已于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每户年人均收入达到8千元左右。今年4月,四川能投集团派驻东尔村的“第一书记”李昊东时隔两年,再一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慨颇多,“村民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善。”李昊东期待,东尔村不仅脱贫摘帽,还能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易地扶贫搬迁建成的凉山能投新村全貌

    “这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正是恒心和耐力。”赵登全说,脱贫之后,怎么巩固之前的成果,在确保不返贫的同时,还能继续让村民增收,这是“第一书记”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王旭已经开始谋划,借助乡城县参与打造香格里拉全域旅游的契机,让东尔村也搭上旅游的快车,发展藏寨体验观光,让游客们进入村子,住下来,看看扶贫村的巨变,感受藏区藏居的生活。

    在绵阳市三台县双乐乡王家堰村,“第一书记”李晓川也在思考,怎么更进一步,让王家堰村的所有农户实现“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达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社有收入,年年有分红”的增收目标,共同致富奔康。

    四川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该集团共计投入扶贫捐赠资金约5000万元,因地制宜,围绕产业发展、项目扶持、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实打实硬碰硬地推进对口帮扶地区的可持续脱贫工作,取得了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效果。

    赵登全结束了两年驻村生涯,带着村民送的99条哈达,回到了成都的家里。赵登全说,他将99条哈达编成了一个辫子,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这是村民的深情厚谊,也提醒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

原文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147135?from=singlemessage&app_id=cbgc

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